查看原文
其他

课程思政之校级示范课程|《乡村旅游与生态观光》:把课堂开在中国大地上

本科人才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 2024-05-09

编者按

为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合力,加强课程思政经验共享,我们将持续推出课程思政之优秀课程案例、聚焦建设动态、特色项目展示等模块。


自2021年10月,教务处公众号已陆续对教育部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在新华网“新华思政”版块展播的优秀课程以及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进行推送宣传。从本期开始,课程思政之优秀课程案例版块将陆续为大家展示中国人民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风采。本期推出的课程为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黄波副教授讲授的《乡村旅游与生态观光》。


《乡村旅游与生态观光》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跨专业选修课程。主讲教师黄波副教授,日本九州大学农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业经济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振兴乡村、乡村旅游与涉农规划、日本农业经济。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黄波副教授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生素质拓展,通过乡村旅游知识与案例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认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采取多维度多视角授课方式,探索出“知行合一、学生本位”的课堂教学模式与课外实践教学模式。


课程分为乡村旅游理论基础和实践分析两大模块:乡村旅游理论基础重点讲解旅游学基础、农业经济学基础以及乡村旅游学科框架;乡村旅游实践分析则侧重介绍乡村旅游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乡村旅游资源评价与市场调查、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与市场开发、乡村旅游规划原理与实践等。


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


第一     First 

该课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本课程作为学院“一懂两爱”社会实践系列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建设课程,突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同向同行,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引导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增强学生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课堂图片

第二     Second 

课程坚持把课堂开在中国大地上,让学生直接对话中国最真实的乡村,邀请村支书、驻村第一书记担任本门课程的校外导师,采取同频共振的方式,让国情教学深入课堂,增进学生认识国情、理解乡村的能力。在与课程对接的教学基地建设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设计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果,鼓励学生敢啃乡村振兴硬骨头,用课堂所学所想回答乡村振兴所急所盼,采取定点驻村、现场教学、村民赋能等方式,教学基地建设成效显著。课程在全校首次采取脱贫村现场直播教学方式,将本科课堂搬到了贵州脱贫村、浙江乡村振兴样本村,被央广网等媒体广泛关注。

课程思政实践创新被媒体广泛关注

(学习强国、央广网)

第三     Third 

此外,课程结合课程案例库建设,将传承中华传统农耕文明、推动劳动教育和耕读教育等内容融入案例选择,将课程案例库的建设划分为产业维度与季节维度两个层次,结合授课教师乡村调研搜集相关资料归类整理,在案例中融入实践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动手能力。


课程思政“N种打开方式”


课程在十余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课程所在学科特征和选课学生生源特点,从以下三方面探索出了课程思政的“打开方式”。

 01.

建立特色鲜明的驻村教学基地,为把课堂开在中国大地上提供坚实保障。课程与授课教师讲授的其他课程联动,采取校地合作融合共建、规划设计建设同步、多元主体协作参与的方式,创新了新文科教学基地建设模式。

 02.

创新三种新教学模式,深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通过驻村实践教学、乡村振兴云课堂互动、多元主体参与等方式,以解决乡村振兴突出的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共创共富的“艺术振兴乡村”实践为依托,探索出三种新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与实践方式,充实了新时代实地教学与虚拟课堂建设的新内涵。


模式一:“走出去、请进来”的“驻村现场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是将驻村实践基地作为“第二课堂”,采取学生现场学习实践、或将村民请进校园等方式,实施有针对性的现场教学,从而让学生直接对话中国最真实的乡村。由村支书、驻村第一书记为学生担任现场导师,围绕乡村振兴的最新实践,深入推进国情教学入课堂,增进学生认识国情、理解乡村的能力。驻村实践基地作为教学点,其自身发展是最真实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也是学以致用的现场。

黄山店村参观坡峰岭景区特色乡村旅游开发


模式二:“进村连线、云上驻村”新型“云课堂”模式


这种模式是针对疫情防控的新要求、或难以实现现场教学而开发的新型“云课堂”:第一种方式是授课教师亲赴驻村实践基地,围绕某一教学主题现场说法,远程与学生互动开展课堂教学;第二种方式是邀请村书记或驻村第一书记带领学生“云游村庄”,以村民、学生互相问答的方式,课堂上解决乡村振兴现实问题;第三种方式是授课教师带领部分学生到驻村现场,与在校学生远程互动。

成员互动,听村民讲解村庄概括


模式三:“多校联动跨学科现场互动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类似于虚拟教研室建设,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某一驻村实践基地为教学现场或课堂教学案例,以我校课堂为主体联系兄弟院校师生针对乡村振兴中的某一突出问题,在多位教师不同维度讲解知识点的基础上、学生现场组队提出有效解决方案、教师再予以多维度点评辅导,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学校不同专业师生通过充分互动,为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最新问题或实践难点提出系统解决方案。

 03.

教学具有深度的开放性,推动示范课程的课程思政带动作用。一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将国情教育融入课堂,直接解读最真实的乡村案例,面向更广泛受众,采取媒体合作、公开课堂等方式将面向社会开放。二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采取师生互动、学生与村民互动、跨校学生互动等多种方式,选课学生具有较大自由度,同步实现高校课堂进乡村。三是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强调学生参与、服务社会,课堂教学成果直接反馈驻村教学基地。

结语



本门课程立足将国情教育融入课堂、探索新农科与新文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将最新教学实践成果直接应用于乡村振兴的最前端,尝试把乡村振兴新人才培养的课堂开在中国大地上,探索多学科全方位人才培养新模式,总结了“走出去、请进来”的“驻村现场教学”、“进村连线、云上驻村”的新型“云课堂”和“多校联动跨学科现场互动教学”三种课程思政新教学模式。

文案 |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务处本培办

编辑 |蒋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